在《水浒传》的热闹江湖里,武大郎的故事总带着几分“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”。他既不是梁山好汉,也没什么惊天动地的豪举,不过是个卖炊饼的小贩。可有趣的是,这位在坊间传说里常被描绘成“身材不高、力气不大”的普通人,却能在宋朝养得起一位“全职太太”——潘金莲。很多人好奇,这是不是古代版的“不可思议的经济学”?
先说收入。宋朝的城市商业已相当活跃,街市上的小贩有不少。炊饼这种便携、便宜又耐饱的主食,属于高周转的买卖——早上卖给赶路人,中午卖给上工的匠人,晚上还能招待贪嘴的闲客。武大的营生并非暴利,但胜在稳定。按照史料与小说的推算,他日均收入或许并不夸张,但足够维持日常开支,尤其是——潘金莲并不是完全“吃闲饭”的。
《水浒传》里提到,潘金莲虽不出摊卖炊饼,却常在家帮着准备面团、烙饼、打理琐事,还能做些手工来补贴家用。王婆之所以认识她,也是因为听闻她的针线活极好。换句话说,这个家庭的经济,其实是夫妻搭伙经营,不是武大一个人在“养”。
展开剩余64%再说“成本”。宋代普通家庭生活节奏慢,花销和现代都市比起来小得多。衣食用度以本地采买、自产为主,租金成本低,甚至有些人住在自家小屋。潘金莲嫁给武大时,还带来了房奁——更重要的是,这桩婚姻几乎没花武大一文钱。原来潘金莲本是张大户家的侍女,因为拒绝了大户的非分之想,被配嫁给武大,大户还赔了嫁妆。等于说,武大“白捡”了一位容貌出众的妻子和一部分生活基础。
这桩婚姻的经济结构,其实有点像“低成本运作”模式:武大有稳定的街头生意,潘金莲有手工收入和嫁妆资产,两人花销不高,日子过得虽不奢华,却也算小康。要说“养全职太太”,更准确的说法是——他们共同经营了一个小型家庭作坊,只是潘金莲的工作内容多在屋里完成。
这种日子看似稳当,却也暗藏隐忧。武大的性格老实、手段有限,却意外娶到一个本不属于他生活圈层的女子,这让他们之间存在天然的落差。经济上的勉强平衡,并不足以化解性格与心境上的鸿沟。后来发生的种种悲剧,虽然有天意与人心的复杂因素,但从一开始,这段婚姻就带着些“不合拍”的命运气息。
所以,武大郎能“养”全职太太,并不是因为他有多能赚钱,而是因为当时的物价低、花销小,加上潘金莲的劳动和嫁妆,撑起了这个家的运转。但换个角度看,这也是古代小人物生活的真实写照——他们或许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,却在有限的条件里,努力把日子往前推。只不过,江湖终究不只是卖炊饼的街口,还有王婆的茶铺、西门庆的酒楼,以及一桩桩足以改变命运的偶遇。
发布于:北京市